“最窄人行道”不能讓行人無路可走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在山東省濟南市運署街泉城中學對面,有一條人行道的寬度僅有20厘米,勉強只能供一個人側身通過,被附近居民戲稱為“史上最窄人行道”。
人行道和車行道無疑是一對矛盾,如何將人行道和車行道進行合理規劃,即保證行人的權利,保障行人的安全。在此基礎上又能保證車輛的安全和行駛權利。這樣的道路才是最合理的道路規劃設計方案,當然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標志。但是“史上最窄人行道”的存在卻似乎要將行人壓制到無路可走的境地上,而這無疑是對于民生工程巨大諷刺。不過,當地市政部門的回應卻是四個冷冰冰的字“迫不得已”,這無疑再次傷害了公眾的內心世界,讓人們感到沮喪之際,而如此“迫不得已”的回應也正是對于這種行人和車輛之間矛盾的再次提及。
“史上最窄人行道”看上去特別揪心,首先是對于行人的安全無法保證,人行道的基本價值在于保證行人的路權,尤其是保障行人的安全,畢竟人的生命是第一位的。但是,由于人行道的過于窄,加上不太注意交通規則的學生通過,無疑增加了危險系數,而這樣的危險的增加更是這條人行道的責任,是屬于市政部門的責任。而這道路本身就窄的情況下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到底是不是因為周圍的建筑擠占了公共道路空間呢?這需要從城市規劃部門的責任問起,在城市規劃部門那里,道路的面積如何,周圍用地如何都應該有具體的細則,這也就是“最窄人行道”的根源所在,必須給出一個詳盡的回答。
當然,從當地市政部門的回應看是積極的,一是說明了基本情況,包括歷史的因素和現實的因素,這本身就是面對媒體質疑應該做出的態度;二是已經著手從樹立警示牌等方式提醒人們進行安全防范,這也是值得肯定的;三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下向上級部門反應,積極尋找解決之道。這些都是積極和值得肯定的態度,對于如此關系到民生的問題,唯有如此,才能首先打消公眾的疑慮,避免造成輿論的恐慌,產生一種不聞不問的直觀反映,然后積極尋找解決的方法,給公眾一個交代,這也是人們所期待的一種理想結果。
民生無小事,尤其是這些基礎設施建設,道路的建設直接關系到生命安全,千萬不能馬虎大意。對于人行道或者盲道這樣的道路資源來說,必須嚴格按照行人或者盲人的基本規則進行建設,保證行人和盲人的基本權利,杜絕出現諸如“盲道找不到”和“最窄人行道”這樣的鬧劇,讓行人真正安全行走在既定區域之內。讓行人有路可走,有安全的路可走;讓車輛有既定的道路可走,有既定的道路可走。兩者并不是沖突的而是應該相輔相成不是此消彼長的關系,這考驗著城市管理的智慧,需要從長計議,切忌因為短視產生后遺癥。
本文標簽:“最窄人行道”不能讓行人無路可走
* 由于無法獲得聯系方式等原因,本網使用的文字及圖片的作品報酬未能及時支付,在此深表歉意,請《“最窄人行道”不能讓行人無路可走》相關權利人與機電之家網取得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