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最大的民營投資公司,中國民生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民投”)自去年成立以來動作不斷,其涉及領域之廣、金額之大每每引發外界關注。經過一年多的發展,中民投的資產規模已達千億。
但隨著國內和國際經濟形勢的雙重變化,外界十分關注在這種形勢下,中民投的未來發展之路將何去何從?
近日,在“2015金磚論壇”暨“第四屆全球房地產金融峰會”上,中民投執行董事、總裁李懷珍在進行主題為“新金融時代的國際化路徑選擇”的演講中給出了答案。
近萬億國內投資蛋糕待切
2014年8月21日,中民投正式掛牌成立,公司注冊資本500億元,59家股東均為大型民營企業,涉及機械制造、冶金、信息科技、資產管理、環保、新能源、電力、電子商務等領域,參股企業資產總額高達1萬億元。
在李懷珍看來,投資必須有市場,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國內市場,而國外市場也不能忽視。“搞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就是要立足國內、走向國際、內外相通。” 他認為,一家新公司,在參與國際競爭前首先應該要把國內的事做好。“從邏輯上講,如果連中國都做不好,到國外肯定也做不好。”
目前,中國的GDP增速放緩,經濟進入“新常態”,但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總量仍然很大。在近期召開的工商聯和發改委7省聯合發布會上,7個省發布的項目有上百個,投資額度高達9400億元。這9000多億分布在市政、交通、公共服務、環境生態、農業水利工程等領域。
“對國內諸多投資機構而言,未來中國的市場投資機會依然很大。”李懷珍認為,民間資本也應該借此機會,主動發揮積極性,在這個舞臺上“挑大梁、唱大戲”,充分發揮出民間資本在參與基礎設施、公共事業等領域的重要作用。最終實現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下的國際市場
李懷珍認為,隨著“一帶一路”等發展戰略的提出,中國企業要走向國際,首先要考慮到與中國鄰近且高度關聯的市場。這也意味著,中國周邊國家的市場機會將會非常大。
“一帶一路”的戰略前景,預示著沿線各國彼此之間要真誠合作,把各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增長新動力,從而為全球的經濟發展帶來機遇。
在李懷珍看來,這一戰略的實施首先要求企業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據相關機構調查報告顯示,“一帶一路”政策所涉及的亞洲區域部分基礎設施建設,每年至少需要8000億美元的投資。
同時,巨量資金需求的背后也意味著社會資本的強大支持。“這對國內民間投資企業來說,其發展紅利和機遇之多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李懷珍認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投資發展具有巨大潛力。他強調,“海外發展的第一核心競爭力就是資本,中國企業在參與國際競爭中更多要用資本說話。”
投資價值的最大化
談到如何實現投資價值的最大化,李懷珍認為,不外乎對“兩只翅膀、兩類資金、兩個目標”等諸多關鍵詞的關注。
所謂“兩只翅膀”,就是產業和金融相結合。“產業是實業,金融是底牌和支撐。產業能帶來穩定的市場,但必須用金融來配套,二者缺一不可。”他認為。
從近些年一些成功的企業并購案例來看,僅僅將其看成產業或金融還遠遠不夠,必須用金融思想來運作產業,將二者結合起來。“金融的布局需要時間,以中民投為例,這一年多來我們在金融方面也有動作,比如我們收購了美國的一家保險公司,我們有自己的基金公司,作為一家投資公司,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兩個翅膀’的密切相連。”李懷珍給我們講述了中民投的發展經驗。
“兩類資金”則是指資本資金和資產資本。在資本和資金的關系中,資本應該發揮主動的引導作用。作為資本的資金和作為資產的資金頻率聯動的潛力非常大,且效果較好。
有市場人士認為,中國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積累了龐大的資金,這些資金大多較為靈活,且有很多民間資本的影子。對中民投這一全國著名的民間資本航母而言,它又將如何對這些資金進行連接?
“其實中民投的誕生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如果單獨走的話,大家都會很累,所以我們要一起聯合。”資本一旦聯合,不僅能搭建平臺,還能搭建項目。
在李懷珍看來,平臺是基礎,平臺一旦運作,其背后將還有很多項目需要連接起來。在這一領域,國內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隨著浙民投、蘇民投等諸多民投企業的成立,李懷珍預計,今后可能還會有更多民投加入這個大潮。
“任何一家公司都要追求收益和回報,力爭實現投資價值最大化。”這就意味著,企業特別是民營資本機構需要實現兩個目標,即實現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
“不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老企業、新企業,離開社會都將一事無成。所以這兩者之間得關系很微妙,先考慮企業價值還是先考慮社會價值并不明確。”李懷珍認為,這其實就像是“先有雞后有蛋,還是先有蛋后有雞”的問題一樣。
“中民投今年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們花了一個億搞一個基金,捐贈農民工、到印尼培養當地民工,實現勞動力本地化。我們希望能回報當地社會,為實現企業的社會價值而努力。”在他看來,企業價值和社會價值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對中民投而言,今后更多地實現社會價值、回報社會應該是這家國內最大民投機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