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跳倉法
跳倉法是由中國著名裂縫控制專家王鐵夢教授提出和推廣的,王教授提出“抗與放”的設計原則,正是基于這個原則,跳倉法施工對于減少超長、超厚、超薄大體積混凝土的裂縫效果顯著。
跳倉法充分利用了混凝土在5~10d期間性能尚未穩定和沒有徹底凝固前容易將內應力釋放出來的“抗與放”特性原理,將建筑物地基或大面積混凝土平面機構劃分成若干個區域,按照“分塊規劃、隔塊施工、分層澆筑、整體成型”的原則施工,其模式和跳棋一樣,即隔一段澆一段。相鄰兩段間隔時間不少于7d,以避免混凝土施工初期部分激烈溫差及干燥作用,這樣可不留后澆帶。
跳倉法技術
跳倉法施工
底板分段長度不宜大于40m,側墻和頂板分段長度不宜大于16m。跳倉間隔施工的時間不宜小于7d,跳倉接縫處按施工縫的要求設置和處理。
跳倉法澆筑綜合技術措施是在在不設縫情況下成功地解決了超長、超寬、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控制和防滲問題。
主要技術
(1)利用"抗放兼施、先放后抗、以抗為主"的原理,經分析科學劃分"跳倉塊",采取材料、結構、施工管理綜合措施,嚴格實施有效控制混凝土早期裂縫。
(2)長墻配小直徑、高密度水平鋼筋置于主筋外側,底板加鋪鋼筋網,以增加混凝土抗裂能力。
(3)選擇低收縮性水泥,優化混凝土配合比,嚴格控制水泥用量,從而有效控制混凝土溫度應力和減少混凝土收縮變形。
(4)嚴格控制混凝土原材料中粗細骨料含泥量和混凝土坍落度,進一步提高混凝土抗拉強度及極限拉伸變形。
(5)加強信息化施工,采用測溫法實現溫控。采用塑料薄膜保濕加草袋保溫的綜合養護措施盡快回填覆土,以達緩慢降溫,充分發揮混凝土的應力松弛效應,降低約束應力。本成果所進行的裂縫控制理論分析,包括強度及變形分析。
緊密聯系工程實踐
混凝土的溫度應力與結構長度并非線性關系,超長結構的混凝土裂縫是可控的。超長、超寬、超厚的大體積混凝土結構不設變形縫和后澆帶,利用不加任何膨脹劑的常規混凝土采取"分塊跳倉法澆筑綜合技術措施",可有效控制混凝土有害裂縫,確保了工程抗裂安全度,較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施工方法具有創新性,突破了國內規范中地下長墻變形縫許可間距的規定。
跳倉法施工方案
以車庫地下室為例。
地下室結構跳倉法施工部署
1、跳倉法施工總體部署
以車庫結構設計圖紙后澆帶一側為施工縫劃分為6個施工段、40個倉區,具體劃分與施工順序須參考地下室結構跳倉區段劃分與施工順序圖。每次混凝土澆筑施工斜向2個倉,相鄰倉澆筑時間間隔不少于7d,依次按順序完成整個車庫地下室結構施工。
根據結構設計圖紙,主樓與車庫以二者間沉降縫為界,相互獨立,可各自獨立施工;車庫各自按后澆帶劃分各施工區段。地下室外墻水平施工縫留置于底板或樓板上300mm處,并增加3厚止水鋼板;地下室內墻水平施工縫直接留置于基礎底板或樓板的上表面處。底板混凝土澆筑主要采用混凝土輸送泵(汽車泵和車載泵相結合),要求按計劃對各倉段混凝土一次連續澆筑完成。
2、 地下室結構施工現場平面布置
施工現場塔式起重機等機具布置詳見基礎施工階段施工平面布置圖,通過現場布置的塔式起重機來解決現場基礎施工階段的鋼筋、模板及其他材料的調運。
為保證施工質量,地下室結構施工鋼筋采用場內加工方式,杜絕場區外加工模式,箍筋及板筋進行外加工,現場配備10臺鋼筋彎曲機、6臺鋼筋調直機,確保滿足地下室結構施工需要。
3、勞動力、周轉料具及設備組織
本工程工期緊,需各種勞動力數量較多。在墊層與底板施工階段,針對底板砼澆筑量較大、現場場地較緊張等特點,并結合底板后澆帶的設計將基礎與底板劃分為12個區段,另外根據現場工程具體情況,在滿足技術要求條件下,對施工段可做靈活掌握,以利于加快地下室結構施工速度。在人力、物力上要協調好各方面的關系。
4、基礎底板跳倉施工順序
以本工程車庫地下室基礎結構設計圖紙中后澆帶一側邊為施工縫進行劃分倉位,共23道施工縫,將地下室基礎、墻板與頂板劃分40個區段倉,每個倉的編號詳后附平面布置圖。根據相鄰倉7d后才可連成整體的原則與現場進度計劃,基礎底板共分12次澆筑。
地下室結構跳倉法施工措施
1、混凝土材料控制與配合比優化設計
混凝土材料控制與配合比設計的原則是在保證抗壓強度滿足要求的條件下,盡量提高抗拉、抗拆強度,同時從減小水泥用量與用水量2個方面減小混凝土的溫度收縮與干燥收縮。
2、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根據這一段時間的調研與攪拌站推薦,原材料品牌與性能暫定如下:水泥品種選用p.s.a42.5普通硅酸鹽水泥;砂采用泰安優質中砂;碎石采用優質碎石;防水劑采用復合防水劑。
3、 混凝土性能控制
要求混凝土入泵坍落度為18cm±2cm,到澆筑倉面坍落度為17cm±2cm,同時具有良好的和易性與保水性。
4、 施工縫設計與施工要求
(1)跳倉施工縫處使用不銹鋼絲網收口。焊接ф12@200鋼筋成鋼筋網片,鋼筋網片上再綁扎不銹鋼絲網。跳倉施工縫采取鋼絲網,施工縫表面粗糙,不需要鑿毛,清洗后即可進行第2次混凝土澆筑,接縫處2次澆筑混凝土粘接緊密。
(2)施工縫處仍按原設計照常設置止水鋼板與原后澆帶加強鋼筋(若設計),具體按本工程結構設計圖紙要求實施。
(3)施工縫處浮漿及未經嚴格振搗不夠密實的混凝土細致鑿除,施工縫處混凝土澆筑前將該處模板面清除干凈,并對混凝土和模板進行濕潤,施工縫處混凝土澆筑后應加強養護,時間不少于14d。施工縫混凝土收光采用多次收光法,總計不少于3次。
5、鋼絲網設置要求
(1)根據結構雙層鋼筋的間距、止水鋼板(底板及屋面)的位置,裁剪鋼絲網。
(2)在鋼絲網外側設置立柱鋼筋,鋼筋采用直徑12mm的hrb400級,間距200mm,安裝需確保立柱的垂直度,以此保證鋼絲網的垂直度。
(3)設置斜撐鋼筋,鋼筋采用12mm的hrb400級,間距500mm,斜撐鋼筋底部焊接于水平筋上。
(4)底板及頂板頂部設置模板條,作為防止頂部混凝土漏漿的施工措施。
施工要點
(1)快易收口網背撐支架必須與網面骨架垂直。
(2)相接網片應以骨架瓦套來結合,網片搭接應有150mm以上的搭接口,并支撐和固定好,收口網模板邊緣應超過支撐150mm以上。
(3)為防止底部混凝土漏漿,在澆筑混凝土前,在快易收口網處提前澆筑厚度約為50mm的與混凝土同成分的水泥砂漿。
(4)預澆筑的混凝土坍落度應在140~160mm之間。對于坍落度太大的混凝土,為避免流淌,不宜使用振搗器。
(5)振搗時振搗棒離鋼絲網模板應大于450mm,以減少模板受的沖擊荷載,并保證模板后面混凝土振搗密實,避免產生蜂窩等質量問題。
(6)振搗時聚集到混凝土表面的過剩水應盡快排除,防止過剩水沿鋼絲網模板流下而將波形表面沖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