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和空間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格局。行政認識論對行政事物的時間和空間理解,體現了公共管理的過程和結構邏輯,提供了公共管理敘事的場域和時域框架。公共管理研究在何種意義的時空中認知研究對象和研究選題,關系著經驗敘事的基本線索和理論建構的展開體系,關系對研究貢獻領域和問題領域的把握,關系研究設計的合理性和深度,關系研究理論產出或者實踐意義的大小。當前,行政認識論在時空研究上存在嚴重的缺失。在經驗層面,缺乏對宏觀格局深刻全面的把握和對行政一般面的本質理解,行政史的視野幾乎空白,不能深度切入行政生產場景。在理論層面,歷史視野、哲學深度和實證科學未能充分結合,研究找不到大問題的理論皈依。行政認識論若是繼續沿著管理工具的單一進路或者現代性的規范邏輯發展,依然打不開研究的時空,也無力把握復雜的行政世界。
敘事時域:行政的時間
認識論的時間視域是認識歷史、揭示現實、照亮未來,是完整考察行政事物從發生到結束的過程。不同時間維度的認識論理解形成了公共管理敘事的時間設計。其一,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宏大視野有助于把握研究選題的淵源由來、發展脈絡、坐標位置和演化規律,進而挖掘研究的創新貢獻和理論大問題,發現面向未來的探索性價值。從學科建設來說,行政史、科學實證和邏輯思辨分別是把握行政歷史、現實和未來的基本途徑,是推進公共管理知識增長和研究水平提高的認識論基礎。其二,在中觀意義上的行政時間是行政流程,即行政事物在國家和社會體系中運動的各個環節,是理解研究選題和建構中層理論必不可少的參照系。行政流程的不同節點構成研究命題的時間序列,不同維度的行政流程有助于理解研究選題的多樣性,豐富研究對象的內涵外延。行政流程的完整性關系到對行政事物作為一種運動過程的完整認知,也關系到對行政事物在不同時間譜系中的坐標認知。不同時間構建不同序列的命題,體現不同的節點,也有助于發現時間脈絡中的規律。其三,微觀層面的行政時間就是行政事物的事件過程。這是行政事實的連續譜系,也是提煉行政概念的邏輯鏈條。在經驗研究中,時間把握不僅關系研究對事物過程的細節描述和發展演繹,也關系研究的開拓進路,即面向歷史、挖掘現實還是探索未來。
公共管理研究在整體上缺乏充分的時間維度,對行政時間的理解主要停留在微觀的事件過程層次,缺乏大歷史的宏觀層次和行政流程的中觀層次的時間視野。從時間維度考察,公共管理研究應該涵蓋時間在不同維度譜系的全過程。時域框架包括了認識論時間鏈條的起點、過程和終點,在完整鏈條的時間邏輯下進行全過程的敘事,挖掘研究的時間內涵、價值和意義。
一是認識論的邏輯起點設置,關涉研究選題的價值意義和出發初心。過去的研究往往把公共性、技術理性和民主行政完全放在現代的公共價值、管理工程和公眾參與的框架內,拘囿了研究的視野。行政的起點是政治的執行,是權力意志和國家利益,管理并不是行政的肇始。只有把共同生產和共同生活作為公共性的認識論起點,把工具運用和資源配置作為技術性的起點,在國家性的框架理解行政的政治性,才能觀照到行政的全景時域。
二是行政及其事物相應的行政流程。從外部場景而言,行政淵源于政治,而后才是管理的事物。從內部場景而言,價值和技術構成行政流程的內容。公共價值和分配正義既不是價值流程的全部,也不是行政價值流程的起點,行政的價值來源于國家和社會,也指向國家和社會。公共管理敘事的過程邏輯需要推進到生產和政治環節,需要社會流程全過程的場景視角。
三是行政的終極訴求。作為國家治理的執行環節和社會治理的管理環節,行政追求技術上的效能、價值上的國家共同體塑造,以有效的秩序為目標,體現為責任政府、制度行政和公共秩序。
敘事場域:行政的空間
空間關涉公共管理的格局,不同圈層的空間有不同的治理意蘊和意義。行政認識論的空間體現在不同層次梯度、內外部場景、宏觀中觀微觀、邏輯類型譜系等圈層。公共管理研究選題和研究邏輯需要在不同的圈層建構各自的理解空間,拓展理解的深度,連接不同圈層的各個要素,建立廣泛的工作關系。具體來看,認識論的視野在三個層面決定研究的空間設計:整體框架決定了研究選題的整體設計和展開體系;結構邏輯決定了研究命題的設計序列和中層機制的結構譜系;描述深度決定了研究敘事對事實的觀察視野和對概念的塑造層次,關系研究敘事的微觀基礎。
公共管理研究的認識論應該在外部格局和內部結構上拓展場域。從外部敘事看,國家社會治理層面的框架構成宏觀格局;公共管理的中層機制和中層理論只有體現行政既是管理實踐又是政治實踐的場景,才能實現國家社會的協調和治理;從微觀而言,公共管理敘事要體現管理實踐、權力實踐、政治內涵和社會實踐以及資源配置的復合場景。從內部結構看,公共管理敘事應該在技術、價值和形式三個維度做到量上齊整、質上互相支援。要在尊重技術、價值和形式矛盾統一體治理結構的實踐基礎上,在量性、發展、歷史和交互的邏輯基礎上,重構行政認識論并用以指引研究的開展。理論研究應著力提高概括能力和水平,理論的形式能結合實體的技術內容,能包容和體現價值的內容和關懷,有堅實的科學基礎又有深刻的思想體系。
敘事的復合時空
復合時空邏輯是時間和空間的統合思維,即結合一定的時間和一定的空間來認知行政事物及其邏輯。研究對象或者研究選題及其研究邏輯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坐標上,空間體現為事物的邏輯結構和類型學譜系,時間體現為事物空間演變的發展軸和邏輯強度的不同節點。認識論的復合時空思維對研究的展開體系要求是在結構上窮盡空間,在時間上形成連續譜,并將實踐和空間統一起來。
簡單的類型學分析是時間或者空間的單一分類,研究選題在不同時間階段的形態,或者是在特定階段呈現的空間結構包含的要素及其關系。復雜的類型學分析是按照時間階段劃分的節點結合空間結構的演變,或者是不同的治理邏輯組成的空間結合強度序列的類別譜系,或者是時間階段劃分的節點結合空間結構邏輯的強度的類別。治理邏輯的量性強度對應了事物發展不同的時間節點,治理邏輯的不同類型及其組合關系體現了空間的結構,兩者交叉體現了復合時空的交互格局。比如公共管理研究的四象限、六象限和九宮格分類,即多時空遞進的類型學譜系。然而,充分的復合時空依靠類型學劃分是遠遠不夠的,嚴整的敘事應該在空間(邏輯的類型結構)的完整譜系和時間(邏輯的量性強度)連續譜系中聯合演繹。
復合時空邏輯是公共管理敘事的基本要求,以量性思維看待行政事物的發展,以匹配思維看待行政的治理結構,以交互思維看待行政、政治和社會互相影響的治理格局,以發展思維看待行政的未來,與時俱進,推動行政的創新和進步。以復合化思維看待公共管理研究,復合研究是內外場景互動和時間鏈條連貫的全景體系。我們需要將公共管理研究的選題和邏輯置于全景時空的坐標體系中來拓展研究的空間和想象力。通過時間和空間的充分連接,改善公共管理研究的品質和格局,促進公共管理的知識增長和實踐貢獻。
(作者單位: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年3月8日第a07版
信息員:夏怡帆 作者:羅梁波 編輯:蔡京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