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一、編制依據................................................. 3
二、工程概況與環境影響概述.................................... 3
三、環境保護目標、保證體系及過程管理........................... 4
3.1 環境保護目標................................................. 4
3.2 環境保護保證體系............................................. 4
3.3 過程管理..................................................... 6
四、主要污染源分析........................................... 7
4.1 大氣環境污染源及污染物....................................... 7
4.2 水環境污染源及污染物......................................... 7
4.3 噪聲污染源................................................... 8
4.4 固體廢棄物................................................... 8
五、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8
六、環境保護措施............................................. 9
6.1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9
6.2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10
6.3 噪聲污染的防治措施.......................................... 11
6.4 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措施........................................ 11
6.5 能源控制措施................................................ 11
6.6 棄土外運.................................................... 12
七、環境保護防范要點......................................... 12
7.1 施工人員環節................................................ 12
7.2 施工工藝環節................................................ 13
7.3 施工機械方面................................................ 13
7.4 施工及生活用水環節.......................................... 14
八、環境保護應急預案......................................... 14
8.1 組織機構.................................................... 15
8.2 工作程序.................................................... 16
8.3 后勤保障.................................................... 16
8.4 其他保障.................................................... 17
環境保護專項施工方案
一、編制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等國家法律、法規。
2、環境保護相關的標準規范及地方法規、規章。
3、招、投標文件及施工設計圖紙。
4、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現場勘察及施工總體平面圖等。
二、工程概況與環境影響概述
湖杭高速公路吳興至德清段工程路線起于湖州市吳興區織里鎮盛家橋附近,接g50申蘇浙皖高速公路,路線經吳興區織里鎮,南潯區舊館、雙林、和孚、菱湖、千金等鄉鎮,德清縣鐘管、新市、新安、雷甸等鄉鎮,終于德清縣新安鎮徐家橋附近,接s13練杭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主線全長約44.9公里,主線共設置橋梁約29161米/30座(含樞紐及互通區主線橋、主線分離和通道橋),其中特大橋24303米/14座,大橋4330米/8座,中小橋528米/8座。設樞紐互通4處,一般互通5處,收費站5處,服務區、管理分中心、養護工區各1處及必要的管理用房和設施。同步建設織里東、菱湖、千金及下舍等4條互通連接線,長約13.5公里,其中織里東、菱湖、千金及下舍互通連接線長分別為4.2、3.5、4.0、1.8公里。
先行段(tj04標):起訖樁號k30+900~k37+018.8全長約6.12km,主要結構物包括特大橋3696.94m/2座,大橋406.16m/2座、中小橋70.04m/1座。
施工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因素對于居民影響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施工對沿河水質可能造成的污染。
(2)、作業人員的活動對周邊植被可能造成的污染。
(3)、機械維修及廢油造成的環境污染。
(4)、施工期間對附近生物的保護。
(5)、施工作業揚塵對大氣的污染。
三、環境保護目標、保證體系及過程管理
3.1 環境保護目標
遵循“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開發和保護并重”的原則,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管理。嚴格執行“誰破壞誰治理,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堅持做到少破壞、多保護、少擾動、多防護、少污染、多防治,使環境保護監控項目與監控結果達到有關規定。項目部應認真落實有關環境保護工作的法律法規及規范要求,樹立全員環保意識,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大氣、水、噪音及廢棄物污染;合理使用自然資源,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影響,杜絕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營造安全、和諧、文明、環保的施工環境。
3.2 環境保護保證體系
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項目部必須遵守國家、天津地區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在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對施工現場的環境進行保護。
3.2.1組織機構: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組長的環境保護管理領導小組,具體成員如下:
組 長:李明
副組長:董耀文、陳惠良、陳偉、韋群芳、張進、王一霏、楊瑞剛、王青、劉波
成 員:工程部、材設部、經營部、試驗室、安環部、財務部、技質部、綜合辦公室
3.2.2工作職責:
a、貫徹國家、天津市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結合項目經理部發展規劃,建立長效機制,制定環境保護目標和控制指標。
b、審定項目經理部環境保護規劃和規章制度。
c、審定對所屬施工工區、班組環境保護考核結果,決定獎罰事項。
d、及時分析環保形勢,研究部署并指導環境保護工作。
e、排查污染源,了解污染成因,制定解決措施。
f、處理現場污染,組織人員、機械進行清理和恢復。
g、做好保障工作,包括人員、資金、通信以及交通、處置工具的配備和準備。
h、按規定,對環境污染事故進行調查并作出相關處理。
3.2.3實施措施:嚴格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有效監控施工行為,確保環境保護方針的貫徹實施。配備專職環保管理人員,施工工區、班組負責人為本作業區域環保負責人,層層簽訂環保責任書,把環境保護工作全面分解并落實到施工工區、班組和個人,以確保環境保護目標的實現。
3.3 過程管理
3.3.1 施工準備階段
a、根據現場情況核實、確定環境敏感點,環境保護目標及要求。
b、識別施工過程中各施工階段的環境因素,判別出重大環境因素。
c、 制定環保培訓計劃,對相關人員進行環保培訓。
d、 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各階段施工方案中要有環境保護的內容,包括合理規劃施工用地、科學地進行施工總平面設計,在總平面設計和調整時兼顧到環保的要求等。
e、 按照通過審核后的施工組織設計和環保工作進行施工現場準備和環保設施建設。
3.3.2 施工階段
a、建立責任到人的環境保護責任體系,加強施工過程監督管理。
b、按照審核批準后的環保工作方案開展工作,若因工程內容、環境要求等發生變化,原方案不適用時及時申請方案變更。
c、各施工區域、班組負責人,負責本作業區域日常的環境管理工作,組織每周對施工現場的環保工作進行檢查,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通知有關部門整改。
d、若發生污染事故,將立即采取措施減少或消除污染影響,并及時如實的向監理及業主匯報。
e、施工過程中定期組織培訓,將場內保護目標及場外環境敏感點的保護要求告知每一位員工。
f、建立施工環保檔案,定期將環保檢查、培訓情況進行存檔。
g、對分項分部工程銜接處的環保工作要明確分工。每個工序結束后由環保負責人評定其環境行為,作為項目竣工后環境審核的依據。
h、建立投訴渠道,如投訴電話、投訴信箱等,并公諸于眾,主動接受全員監督。
3.3.3 竣工階段
a、工程竣工后在合同規定的時限內清場轉移,恢復綠化。
b、對現場影響范圍內的保護目標經檢查鑒定無損后向有關部門辦理移交手續。
c、 對整個施工過程的環保工作進行一次全面總結和資料整理。
d、 申請竣工環境審核,并按審核報告要求整改。
四、主要污染源分析
4.1 大氣環境污染源及污染物
施工現場砂石料揚塵;運輸車輛的二次揚塵;作業機械車輛尾氣排放;閃光對焊、電焊作業時產生的光污染。
4.2 水環境污染源及污染物
4.2.1 施工區域:施工過程中的廢水;砼養生用水;施工機械(如塔吊、空壓機等)的廢油料及潤滑油;廢舊硒鼓、電池、燈管等;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可能造成的白色污染等。
4.2.2 生活宿舍區:生活污水及糞便污水;沖洗機械車輛的油污水;場地的灑水、沖洗污水等。
4.3 噪聲污染源
施工機械設備,材料加工設備,振搗機械,空壓機和柴油發電機組;流動源有運輸車輛、挖掘機、裝載機、砼運輸車等。
4.4 固體廢棄物
施工中固體廢棄物主要為施工棄土棄渣(砂石渣、建筑垃圾等),鋼筋焊接尤其采用電焊作業所產生的焊條頭,模板填充縫隙的膠性材料、泡沫材料等;砼養生的薄膜塑料布,施工人員日常生活垃圾等。
五、環境保護管理制度
1、堅決貫徹和執行國家和自治區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杜絕環境污染和擾民事件。
2、項目部成立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負責本工程的環保工作。
3、項目部和各工區(班組)設立專職及兼職環保員,簽訂環保責任書,將環境保護工作真正落實到位。
4、加強宣傳教育提高施工人員環保意識,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
5、加強對污染氣體、污水、廢渣、粉塵、垃圾等的管理,制定環境保護措施。
6、各工區(班組)都應自覺遵守、執行環境保護措施,防止和盡量減少施工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7、做好環境記錄(包括影像資料)的文檔管理,詳細記錄施工前后的環境狀況、各種環保措施的執行情況等。
8、工程項目竣工后,應及時恢復在施工過程中受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做好環境綠化工作。
9、對造成環境破壞或污染事故的工區(班組),處以1000-20000元的罰款。對環保工作做出顯著成績的工區(班組)和個人,視情況給予表彰和獎勵。
六、環境保護措施
6.1 大氣污染的防治措施
防治大氣污染的重點是控制機械車輛尾氣污染、揚塵污染以及其他氣體污染。
6.1.1控制機械車輛尾氣污染
選用符合國家排放標準的施工機械和運輸工具,確保其廢氣排放符合國家有關標準,保證施工機械尾氣排放達標。
6.1.2控制揚塵污染
a、對易產生揚塵的砂石料,進行遮蓋或適當灑水,淘汰落后工藝,降低粉塵排放。
b、 施工、生活區道路要定期灑水降塵,減少灰塵對周圍環境的污染。未硬化的施工場地在暴曬、大風條件下極易起塵,因此應不間斷灑水降塵,縮短揚塵污染的時段和污染范圍,最大限度地減少起塵量。同時對施工便道進行定期養護、清掃,保證其良好的路況。
c、 土方、水泥等散裝物料運輸和臨時存放,應采取防風遮擋措施,以減少起塵量。
d、 裝卸有粉塵的材料時,應灑水濕潤和在倉庫內進行。
6.1.3 控制其他氣體污染
禁止在施工現場焚燒有毒、有害和有惡臭氣味的物質。
6.1.4 施工過程中受大氣污染最為嚴重的是施工人員,對于施工人員,我們采取防護和勞動保護措施,減輕其危害。
6.2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6.2.1 施工機械運轉中產生的油污水,采取沉淀池沉淀及油污隔離措施處理,不得直接排放。
6.2.2其他施工污水,須進行過濾沉淀后排放。
6.2.3 砼養生用水,因脫模劑大多采用油性脫模劑,養生時大量用水將脫模劑沖洗稀釋,因此養生用水必須集中回收,經過簡單處理后再循環使用,確保不對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
6.2.4 修建可沖洗廁所并設化糞池,廁所污水及其他生活污水排入“動力地埋式生活污水處理設備”進行二級處理,達到國家排放標準后排放。
6.2.5作業現場禁止使用一次性餐盒,如需使用必須購買可降解、無污染制品。
6.2.6對于生產生活所產生的廢舊硒鼓、電池、燈管統一回收,并交于材料供應商回購管理。
6.3 噪聲污染的防治措施
合理安排施工,盡可能減少機械作業過程中產生的噪音。
6.3.1 有噪聲的施工盡量避開夜間作業。
6.3.2 根據施工現場情況,必要時加設隔聲屏障,使用隔聲材料或結構來阻擋噪聲傳播。
6.3.3 施工機械及運輸車輛,采取禁(限)鳴措施,減少噪聲污染。
6.4 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措施
6.4.1 建立嚴格的固體廢棄物管理制度,廢棄物設專用場地堆放,集中管理。
6.4.2 生活區設置若干垃圾桶,集中貯放生活垃圾,定期運至指定的垃圾場處理。
6.4.3 施工過程中的廢棄物、邊角料、包裝袋等及時收集、清理,運至垃圾場統一處理。
6.4.4在維修或保養機械的過程中嚴格執行廢棄物回收制度,對維修或保養機械過程中產生的廢零件、廢手套、廢棉紗等廢棄物,指定專人負責回收,并設立收集廢棄物的專門容器。
6.5 能源控制措施
減少自然資源浪費,加強材料管理,專人負責用水、用電的管理,杜絕“長流水、長明燈”,同時控制紙張使用數量。
6.6 棄土外運
6.6.1 工地出入口設置洗車槽、沖洗臺,車輛外出即用水沖洗干凈,確認不會對外部環境產生污染后,方可讓車輛出門。
6.6.2 運載散體、流體的車輛有防護措施,封閉縫隙,做到沿途不漏灑飛揚,運土車出場前,車體特別是車輪要清掃干凈,裝載高度符合不遺灑要求。
七、環境保護防范要點
7.1 施工人員環節
本工程作業人員數量比較多,且居住比較集中,因此帶來的環境污染方面主要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廚房垃圾,生活用水、糞便等方面。基于上述實際情況,采取如下相應的保護措施:
7.1.1 建立垃圾定點投放,將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分別投放存儲,定期進行清除。其中生活垃圾應修建防滲垃圾池,避免雨水或生活垃圾殘留水分滲漏污染地下水源。對于生活用水及食堂的污水應修建簡易的排油池、二級沉淀池,污水集中排放,集中處理。對于食堂產生的食物殘渣及廁所糞便要設置防污染物擴散滲漏措施集中收集處理,并采取因地制宜及廢物利用等原則及時處理。
7.1.2 對施工人員進行集中培訓,強化環境保護意識,做到預防為主,治理為輔,將環境保護方面的環節做到提前控制,從而達到從根本上抓環境保護,確保環境保護得以落到實處。
7.2 施工工藝環節
7.2.1 路橋工程施工工藝繁雜,易產生環境污染的關工序、環節較多,項目部針對具體工序、環節,采取對應保護措施:
a、砼養生用水,因脫模劑大多采用油性脫模劑,養生時大量用水將脫模劑沖洗稀釋,因此養生用水必須集中回收,經過簡單處理后再循環使用,建立隔油池,將所稀釋的油類混合物分離,確保不對地表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隔油池應定期清理。
b、對于模板填充縫隙材料多為膠性材料、泡沫材料,使用后應及時清理,并對膠性材料統一收集,避免造成白色污染及發泡材料被鳥類及牲畜誤食后死亡。對于混凝土養生的薄膜塑料布也應定期清理,妥善處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c、對于鋼筋焊接尤其采用雙面電焊作業時,應注意將剩余的焊條頭收集,回收利用,防止電焊條上所帶的焊劑對于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采用閃光對焊、電焊作業時應注意搭設防眩棚,防止光污染。
7.2.2 施工過程中,噪聲較大的機械避免在夜間施工;非施工的噪聲要盡力避免。并通過有效的管理和采取相應的技術手段將噪聲控制到最低程度。
7.3 施工機械方面
本工程主要機械包括輪胎式吊車、裝載機、挖掘機、運輸車輛等,在作業過程中易產生噪聲、光污染、尾氣污染、路面污染等。為此,項目部采取如下環境保護措施:
7.3.1設置清洗槽,對出場車輛進行清洗。同時安排專人對施工便道進行清掃。
7.3.2對排放尾氣污染較大的工程機械加裝凈化尾氣設置。
7.3.3 有噪聲的施工盡量避開夜間,有必要的情況需加設隔聲屏。
7.3.4 對于工地上使用的強光污染應避免長時間使用,合理安排工期。
7.4 施工及生活用水環節
在作業過程中,施工用水的工序多、部位多,用水量大,生活用水及污水排放時間集中。為防止施工、生活污水對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對以上各類污水需要做好相應的防污染措施。
7.4.1 場內設沉淀池和沖洗池,并做好污水的排放處理。
a、所有的生活或其他污水分別進行油污處理、沉淀達到標準后方可排放。
b、 凡需要進行砼、砂漿等攪拌作業的現場,必須設置沉淀池,使清洗機械和運輸車的廢水經過濾沉淀達到標準后,方可排放。
c、 施工現場食堂應設置簡易有效的隔油池,定期掏油,防止污染。
7.4.2 現場存放油料的庫房,必須進行防滲漏處理。儲存和使用都要采取措施,防止跑、冒、滴、漏,污染水體。
八、環境保護應急預案
8.1 組織機構
8.1.1為了建立統一、規范、科學、高效的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指揮體系,進一步增強突發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確保項目經理部快速、及時、妥善的處理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和財產損失,維護社會的穩定,成立以項目經理為組長的環境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具體成員如下:
組 長:李明
副組長:董耀文、陳惠良、陳偉、韋群芳、張進、王一霏、楊瑞剛、王青、劉波
成 員:工程部、材設部、經營部、試驗室、安環部、財務部、技質部、綜合辦公室
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下設應急策劃組、應急行動組、后勤保障組。其職能、職責如下:
應急策劃組負責應急事件信息接收、核實及匯總,做好信息傳遞工作,并策劃、起草應急處置方案;負責調查事故原因、污染性質及發展過程,提出應急處置措施,向領導小組報告。
應急行動組負責現場污染控制、搜救、搶險、清理等工作,及時將情況報告給領導小組;負責現場交通秩序、治安秩序,做好人員防護、疏散和撤離等工作。
后勤保障組負責保障環境應急處置所需的人員、資金、通信以及交通、處置等工具,做好現場人員的后勤保障工作;負責指揮對受害人員的現場急救和轉移。
8.2 工作程序
8.2.1 任務受領及要求
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領導小組在接到污染事故報警后,應立即通知應急策劃組、應急行動組趕赴現場,當出現重、特大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時,領導小組應全部到達現場指揮應急救援工作并向業主單位、監理單位、公司及所屬行政區域環保局報告。
8.2.2 應急處置
a、 現場污染控制
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與相關部門配合,切斷污染源,隔離污染區,防止污染擴散;
及時通報或疏散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人員;
參與對受危害人員的救治。
b、 現場調查與報告
污染事故現場勘察;
技術調查取證;
污染跟蹤監測,直至污染事故處理完畢、污染警報解除。
8.3 后勤保障
8.3.1 通信保障
應急時各小組應保障通訊暢通,及時接受、發布信息。
8.3.2 運輸保障
運轉的確認和調度由后勤保障組負責實施。平時各應急車輛須保證100公里以上的行車用油。
8.4 其他保障
8.4.1 醫療保障。應急過程中如出現人員中毒或受傷,要立即送往醫院救治或及時與醫療單位聯系,組織現場救治。應急終止后根據實際情況組織轉院或繼續治療。
8.4.2 生活保障。應急領導小組擬定計劃,由后勤保障組統一組織實施。
2989265-28145-53-施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