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率先對公共建筑進行能耗監管,9年累計減少碳排放280萬噸 超1.5萬棟建筑納入電耗限額管理范圍
寫字樓、商場、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是城市服務的重要承載地,同時也是“耗能大戶”。1月9日,據市住房城鄉建設委消息,本市在全國率先開展電耗限額管理工作,對公共建筑進行能耗監管,已取得顯著成果。據統計,2014年至2022年,本市納入管理范圍的公共建筑共節約電量45.7億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80萬噸。目前,本市已有15445棟公共建筑納入電耗限額管理范圍,在此基礎上,副中心、經開區等區域還啟動了能耗評估分級管理試點。
專業團隊上門提供節能建議
數據顯示,北京公共建筑面積約4億平方米,碳排放約占社會碳排放總量的50%,其中近一半來自城鎮公共建筑。自2013年起,北京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對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開展電耗管理與考核。截至目前,納入電耗限額管理的公共建筑共有15445棟,總建筑面積達2.02億平方米。
所謂電耗限額管理,簡單來說就是對公共建筑產生的電耗進行監控,并以節能目標考核和價格調節等手段,限制其電耗使用不超過特定額度。根據《北京市公共建筑電耗限額管理暫行辦法》,本年度用電量超出電耗限額20%,同時超過能耗限額20%的建筑被認定為考核不合格。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更好地帶動公共建筑節能降耗,2023年本市組織專家團隊提供上門公益服務,針對30個建筑主體提出綠色化改造可行性建議。他舉例,在對中關村某辦公建筑提供公益服務時,專家團隊提出了大廳入口增設門斗、南面窗戶增加外遮陽或貼膜、屋頂增設太陽能光伏等節能綠色化改造建議。
大數據支撐抑制電耗增長
目前,本市已經建立形成國內最大樣本量的城市公共建筑電耗大數據管理系統,為建筑綠色發展立法、規劃制定和標準編制提供了基礎數據支撐。
市住房城鄉建設委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前,北京公共建筑平均電耗強度呈增長趨勢。根據測算,如果不采取措施,到2021年,公共建筑平均電耗強度預計將增至每平方米132.7千瓦時。隨著電耗限額管理和節能綠色化改造工作的開展,2021年,本市限額管理范圍內公共建筑的實際平均電耗強度為每平方米105.6千瓦時,降低了20%。
北京在公共建筑電耗限額管理的經驗正在走向全國。據了解,我國近50%的省市已發布實施或編制能耗標準或限額標準,但大多僅作為參考依據,北京是全國唯一直接用限額對公共建筑用能進行逐年管理與考核的省市。“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上海市、江西省等發布的碳達峰實施方案中均明確提出要‘逐步開展建筑能耗限額管理’,北京市的實踐經驗將為全國提供樣本參考。”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林波榮教授說。
啟動能耗評估分級管理試點
本市還啟動了公共建筑能效評估分級管理試點,推動公共建筑電耗限額管理轉向全能耗分級管理,探索實施電、氣、熱全能耗管理。
如今,公共建筑能效評估分級工作已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啟動試點,專家團隊開展了首批10個試點項目的現場調研、技術服務與能效評估工作。
公共建筑能效評估分級將根據不同類型公共建筑特點,分領域分階段開展公共建筑能效評估工作。根據2023年出臺的《建立健全北京市公共建筑能效評估方法和制度的工作方案》,本市將力爭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對市級直屬公共機構以及城市副中心區域公共機構建筑的能效評估。
據了解,公共建筑能效評估分級也被正式寫入《北京市建筑綠色發展條例》。該條例明確,本市建立公共建筑能效評估分級管理制度,年度用能超過標準約束值的,公共建筑所有權人應當加強節能運行管理;年度用能超過標準約束值80%的,建筑所有權人應當同時開展能源審計;連續兩年用能超過標準約束值80%的,建筑所有權人應當按照規定實施節能綠色化改造。(鹿楊)